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空手把鋤頭

空手把鋤頭
此句節自傅大士的禪詩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傅大士本名傅翕,是梁武帝時代的人,
是「中國禪宗」尚末開始之前的一位禪師,
先為漁夫,後來捨漁而務農耕。

這首禪詩,
作於耕作階段,所講的全是反話。
抓了鋤頭
但手是空的,
騎著水牛
卻在步行;
人從橋上走過,
看到的是橋在流,水沒有流。
從一般常識的角度來看,
像是語無倫次的瘋癲話。
仔細推敲,的確也有它的道理。

空著的手才可能去抓鋤頭,
步行的人才可能騎上水牛。
過橋的時候,
橋在腳下一步步過去,
但是水始終都在橋下,
倒是橋從腳下流走了。
這此都很正常啊!

「空手把鋤頭」
是說手上抓住鋤頭時,
千萬不要以為
你的心從此就被鋤頭佔有了,
永遠放不下來了;
抓了鋤頭時的手
依然要自自在在,好像沒有鋤頭一樣。

舉個例說,
你有一棟房子、一輛車子,
可不要以為房子、車子永遠是你的,
它們只是暫時屬於你的;
其實,
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是自己的,
何況是身外之物。
有房子、汽車時,當然方便有用,
不過心中不宜執著,
不用老在擔心房子失火、車子被偷。
當然,房子的火險還是要保,車子丟了還是要找,
但不要因為有房有車
而弄得牽腸掛肚,六神不安。

「步行騎水牛」
是說騎著水牛時,
不要執著於
非得有水牛讓你騎不可,
有牛可騎當然好,
可是不要貪戀著水牛的方便,
你還是隨時可以步行,
有沒有水牛騎都可以,
騎水牛和步行的心態要完全一樣;
有水牛就騎水牛,
沒水牛騎就用步行。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這是另外一個境界了。
有些人行色匆匆,
今天到東,明天到西,下週往北,再一週又向南行,
週而復始地跑來跑去,來來回回,
人是一天天老了,環境倒似乎未變。
其實先後來到同一個地方,
時間不一樣了,
景色自然有所差別,
環境經常在變,
就好比橋一直在流。

為什麼說水不流呢?
每次看到橋下都有水,所以未曾流掉;
流動的狀態與事實永遠不變,
就像是說一切現象都是無常,
無常的事實永遠不變,
所以說水沒有在流,也是事實。
易言之,是水流的現象沒有流走。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是
有等於無、
無等於有,
有無不二。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是
動等於靜、
靜等於動,
動靜不二。
這告訴我們,
不要把常識世界
當成不變的事實,
否則徒增痛苦煩惱;
如果能對世界作如此的看法,心胸自然開朗。 Adapted from Google Searching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港島地底公廁

港島地底公廁
19世紀末,英國人為了改善環境衛生,開始在中環區興建公廁。當時廁所屬難登大雅之堂的東西,以及為了節省地皮,便把公廁設在地底。又因為當時的「重男輕女」社會文化,女性較少外出工作,因此不少地底公廁均只設男廁,不設女廁。

這些地底公廁以火水燈照明,由於早期香港的下水道設施也不多,因此需以人手清糞,又因為興建地底公廁時未考慮室內通風,使這些廁所的臭氣比「屙屎巷」還要厲害,未能有效改善隨地大小便的問題。

至2000年代,香港中西區的地底公廁只剩下威靈頓街跟皇后大道中交界的地底公廁(俗稱「狗孖撚」)還對公眾開放,而當中的設施已經十分現代化,其餘地底公廁均已關閉。部份地下公廁資料如下:

興建年份 位置 現況
1900年代初 西邊街與第二街交界 已被填平
1902年 花園道與皇后大道交界 已被填平
1911年 皇后大道西雀仔橋地下 已被填平
1913年 鴨巴甸街與士丹頓街交界 已關閉,但未拆卸
1913年 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 仍然開放
1914年 德己立街與和安里交界 已被填平
1914年 砵典乍街(石板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 已關閉,並改作電錶房。
 
 
Adapted from 港島地底公廁 Google image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讓護士告訴你:臨終病人最後悔的五件事情

讓護士告訴你:臨終病人最後悔的五件事情
 
很好奇為什麼這麼多人轉載它,也許,因為這是一種你永遠無法提前經歷的事吧。

你不會時常面對別人的死亡,你更不怎麼時常有機會聽到一⋯⋯個臨終前的人告訴你他最後悔的事是什麼。而即便你聽到,你又會覺得自己來日方長。

 我們似乎永遠無法感同身受;也許,只有我們自己的生命到了盡頭時,我們才會意識到自己究竟錯過了什麼,最後悔什麼。最近有一篇文章在Facebook, twitter上頻頻被轉,Nurse reveals the top 5 regrets people make on their deathbed,它的原文是一名叫Bronnie Ware的護士寫的。 Bronnie Ware專門照顧那些臨終病人,所以有機會聽到很多人臨終前說出他們一生里最後悔的事。她作了一個概括,有5事是大多數人最後悔的。

1. 我希望當初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

這是所有後悔的事中最常聽到的。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較之那些我們做過的事,人們後悔的往往是那些沒做的事。所以當人們在生命盡頭往回看時,往往會發現有好多夢想應該實現,卻沒有實現。你的生活方式、你的工作、你的感情、你的伴侶,其實我們多少人過著的是別人希望你過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又可能,一直以來你把別人希望你過的生活當作是你想要的生活

當你疾病纏身時,才發現其實自己應該而且可以放下很多顧慮追求你要的生活,似乎已經晚了一點。

2. 我希望當初我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

Ware說這是她照顧過的每一個男病人會說的話。因為工作,他們錯過了關注孩子成長的樂趣,錯過了愛人溫暖的陪伴,這是他們最深的後悔與愧疚。其實對於現在的職業女性來說,這也將成為一個問題。

如果把你的生活變簡單些,你也許會發現自己在做很多你以為你需要做其實不需要你做的事。騰出那些事佔的空間,可能你會過得開心一點。

3. 我希望當初我能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

太多的人壓抑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只是為了天下太平不與別人產生矛盾。漸漸他們就成了中庸之輩,無法成為他們可以成為的自己。其實,有很多疾病與長期壓抑憤怒與消極情緒有關。

也許當你直言不諱,你會得罪某些人。但可能從此以後因為你的中肯,你們不打不相識;又或者翻臉,正好讓你擺脫這種需要你壓抑自己感受才能維持的累人關係。不管哪一種結果,你都是贏家,不是嗎? ——不過當然,直言不諱還是有底線的。

4. 我希望當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聯繫。

老朋友的好,我們總要到自己有事了的時候才會想到。

 多少人因為自己忙碌的生活忽略了朋友忽略了曾經閃亮的友情。很多人臨終前終於放下錢、放下權,卻放不下心中的情感與牽掛。朋友也好,愛人也罷,其實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他們才是我們最深的惦念。

5. 我希望當初我能讓自己活得開心點。

也許有點出乎意料,但這一條也在前5之中。很多人直到生命的最後才發現,快樂是選擇

他們在自己既定習慣和生活方式中太久了,習慣了掩飾,習慣了偽裝,習慣了在人前堆起笑臉。就像五月天的那首歌,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笑只是你給的保護色。他們以為是生活讓他們不快樂,其實是他們自己讓自己不快樂了。

是只有臨終的時候才會發現,別人怎麼看你又有什麼關係呢?傻也好,怪也罷,能有真心的笑,比什麼都值得。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心理暗示

抱怨似乎就成了一種致命的消極心態,而讓自己過得快樂幸福相對比起來就重要多了,可是如何讓自己快樂幸福呢?下面的八種安慰方法或許對你很有效哦。
    
第一個安慰: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情   何必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現在的心情,何必為莫名的憂慮而惶惶不可終日。過去的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再怎麼悔恨也是無濟於事。未來的還是可望而不可及,再怎麼憂慮也是會空悲傷的。今天心,今日事和現在人,卻是實實在在的,也是感覺美好的。當然,過去的經驗要總結,未來的風險要預防,這才是智慧的。昨天已經過去,而明天還沒有來到,今天是真實的。
   
第二個安慰自己的心痛只能自己療   何必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現在的心情。偶爾的抱怨發洩一下,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無休止的抱怨只會增添煩惱,只能向別人顯示自己的無能,抱怨是一種致命的消極心態,一旦自己的抱怨成為惡習那麼人生就會暗無天日,不僅自己好心境全無,而且別人跟著也倒楣。抱怨沒有好處,樂觀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個安慰好心境是自己創造的   我們常常無法去改變別人的看法,能改變的恰恰只有我們自己。壞的生活不在於別人的罪惡,而在於我們的心情變得惡劣。讓生活變好的金鑰匙不在別人手裡,放棄我們的怨恨和歎息,美好生活就垂手可得。我們主觀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觀上卻沒有好的生活,其原因是總想等待別人來改善生活,不要指望改變別人,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第四個安慰用心做自己該做的事   人生是如此的短暫,哪人心思去浪費呢?有智慧的哲人曾經說過:“大街上有人罵我,我是連頭也不回的,根本不想知道這個無聊之人!”我們既不要去傷害人家,也不要被別人的批評左右,還是按照自己的願望,先踏踏實實學好本領再說。特別是在少年時要全力以赴學本領,不要分心。
   
第五個安慰別總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學會自己欣賞自己,等於擁有了獲取快樂的金鑰匙,欣賞自己不是孤芳自賞,欣賞自己不是唯我獨尊,欣賞自己不是自我陶醉,欣賞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自己給自己一些自信,自己給自己一點愉快,自己給自己一臉微笑,何愁沒有人生的快樂呢?經常要自己給自己過節,學會尋找愉悅的心情。
   
第六個安慰不要追逐世俗的榮譽   終生尋找所謂別人認可的東西,會永遠痛失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庸俗的評論會煙滅自己的個性,世俗的指點會讓自己不知所措。為錢而錢使自己六親不認,為權而權會使自己膽大妄為,為名而名會使自己巧取強奪,真實的我在刻意的追逐之中,會變成一張張碎片隨風飄揚,世俗的我已變得面目可憎。得到了媚俗,失去了真實,要堅定信心,擁有自我。
   
第七個安慰極端不可取   有些人常常因為憂慮過度,而導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些人卻因為麻木不仁,造成自己對任何事情都無動於衷。前者常為尋找理性而痛苦,因聰明過頭而衰,愚蠢的根源在於什麼都懊悔。後者都不知悔恨為何物,整天稀裡糊塗地生活,活著與死去沒有什麼區別。走極端總是慘遭失敗,尋找人生的智慧。
   
第八個安慰注意不要活得太累   常有人感歎,活得真累。累,是精神上的壓力大;累,是心理上的負擔重。累與不累總是相對的,要想不累,就要學會放鬆,生活貴在有張有馳。心累,使人長期陷於亞健康狀態;心累,會使自己精神不振。心別太累,學會解脫自己。

心理暗示對人的影響

  
心理學認為,人們都有一種傾向,即自覺或不自覺地維護“自主的”地位,不願意受別人的干涉或控制。從這個觀點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勸說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
簡單地吩咐孩子:“快去睡覺!”“閉上眼睛!”往往並不見效,有時反倒使孩子更加興奮。這時,你不妨在被窩裡給孩子講故事:“有一天,小鴨子要出去玩。媽媽對他說別的小朋友都睡覺了。小鴨子不聽,走到河邊一看,魚都睡覺了。走到樹林一看,小狗都睡了。走到田野裡,小雞都睡覺了,睡覺了,睡覺了,他們都睡覺了,他們都把眼睛閉上了。小鴨子想,媽媽說得對,我也想睡覺了。於是,他......”在講故事的時候,注意用一種單調的疲倦的聲音,同時不斷地重複“睡覺了”、“閉眼了”等,聲音逐漸逐漸減弱,最後若有若無。你在講故事的同時閉上眼睛,並不住地打呵欠。試一下吧,靈驗得很!   
美國田納西州有一座工廠,許多工人都是從附近農村招募的。這些工人由於不習慣在車間裡工作,總覺得車間裡的空氣太少,因而顧慮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後來廠方在窗戶上系了一條條輕薄的綢巾,這些綢巾不斷飄動著,暗示著空氣正從窗戶裡湧進來。工人們由此去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隨之提高。   
暗示不僅對人們的心理或行為發生影響,還會引起人們的生理變化。在實驗室裡,反復給被實驗者喝大量的糖水,經過檢驗,可以發現其血糖增高,出現糖尿並且尿量增多等生理變化。後來,不給糖水,實驗者用語言暗示,同樣會發生上述生理變化。這一實驗表明,語言暗示可以代替實物,給人腦以興奮的刺激,雖然被實驗者並未喝糖水,但人腦仍然參加了體內糖的代謝活動。人們常講的“望梅止渴”,也是由於暗示的積極影響。   
有人曾經做過“人工印記”的實驗。用郵票大小的濕紙片貼到被試者的皮膚上,告訴他說,貼上之後這塊皮膚就會發燒。不一會兒,揭去紙片,皮膚果然變紅了。還有人將一塊金屬硬幣放到暗示者的手臂上, 暗示說這塊硬幣剛在火上烤過,會把皮膚燙起泡來。沒過多久,硬幣下面果真“燙”起了水泡,呈現了二度燒傷痕跡。   
許多生機勃勃的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某種疾病後(特別是“不治之症”如癌症等),精神立刻萎靡不振、臥床不起、不思飲食,病情迅速加重,甚至在短時期內死去,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由於心理暗示的緣故。瑞典一位老婦人只是患了感冒,但由於教堂牧師在一天內探望了她三次,因而懷疑自己是患了絕症。幾天以後,她便因精神崩潰而去世。讀者,你會探望、護理病人嗎?請千萬不要在臉上扮出悲天憫人的表情!

  
暗示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當孩子參加高考時,父母總是叮嚀:“千萬不要緊張”;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時,父母總斥責他:“笨得不行”;當孩子挑食時,父母當著孩子的面訴說:“他不吃白菜”;當孩子尿床時,父母總是為他辯護:“他憋不住尿”;這些都能助長某些不良的傾向。重複暗示能引起對方形成相應的心理定向,產生與父母願望相反的效果。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不一樣的媽

日本的諷刺明星兼導演北野武不久前又獲得一個電影的國際獎。幾年前他的母親去世,他回故鄉去奔喪,他一直不喜歡母親,因為她一直不斷向這一個兒子要錢,只要他一個月沒有寄錢回家,母親就打電話給他破口大駡,真是所謂的死要錢,而且北原武越出名,她索取的錢越多。

回到家之後,他還是忍不住大哭一場,想到他一直在外,沒有好好供養媽媽,雖然是死要錢的媽媽,他還是覺得虧待母親。

等辦完喪事,北野武正要離開家的時候,他的大哥把一個小​包袱給了他說:

"這是媽媽叫我一定要交給你的。"

北野武小心翼翼地打開小包袱看到一本存摺與一封信,存款​是用他的名義開戶,存款金額高達數千萬日幣,信中母親寫​道:

"武兒,在這幾個兒女當中,我最擔憂的就是你,你從小就​不喜歡念書,又亂花錢,對朋友太慷慨,當你說要去東京打​拼時,我就很擔心你會變成一個落魄的窮光蛋,因此我每月​從不間斷地要你寄錢回家,一方面可以刺激你去賺更多的錢​,另一方面也為了替你儲蓄;你給我的錢,我一毛都沒有花​,你大哥一家把我養得好好的,你的錢就是你的錢,現在就​拿去好好利用吧!"

看完了信,北野武哭倒在地上,久久站不起來...

或許你試過跟父母吵架,據理力爭的跟他們頂嘴,但請儘量​學著忍耐、學著瞭解他們的原因,即使父母再怎麽不對,但​他們畢竟是父母,辛苦賺錢就是希望我們能過得好的父母。​在父母還健在時,我們就好好的做好子女應該做的事吧,不​要讓以後的自己有任何後悔。

轉載自【慈悲生命協會 - Compassion Life Society】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覆Sr Supt Wong 的一封信


 Dear Sr Supt Wong,

千言萬語都不離【自主】二字。行政長官只是一個部門主管。老閭永遠是對的,難怪曾蔭權說:我會做好這份工。他太了解實况!

但是港人普遍亦是抱著【觀望態度】。可彈則彈,經常試探【北大人】底線,尤似魏晉南北朝之【清談】。有時甚至吹毛求疵,批評近乎病態。

高級警司,吃開吧 !在我們有生之年,難有大改變。我們只是剎那間存在,多做正面的【生命影響生命】足矣!至於內容則依願随缘,你認為如何?請賜教。現時我上facebook也抱著此目標。

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或事。Scout motto:Be Prepared!
⋯⋯

Regards,
Patrick Tse

苦難的中國人 ! 相對大多數的大陸同胞來說, 生於斯, 長於斯, 一塊英帝國主義殖民地, 香港人無疑是很「幸福」和「幸運」矣。

平心而論, 香港四,五十多年來, 直至 97年回歸前, 對祖國大陸的支援, 無論是經濟民生, 外交, 軍事, 各方面的知識和技術, 意識形態....都有著一定的正面作用。1978年始, 香港更是中國開放政策的大力推動者, 先驅和範例。

但是現今令我困惑的是: 香港今天, 在當下的環境, 應何去何從 ? 應扮演一個怎麼樣的角式, 才能對中國大陸有作用, 而香港亦得以有存在的價值和空間 ? 過往及現屆特首, 似乎都未能帶領 香港走往一條令人安心自豪的道路。

教授對此有甚麼高見嗎 ? 很抱歉帶出此沉悶話題, 皆因看了教授介紹的這套視頻, 有感而發。

W C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走【后門】

 
走【后門】
話說80年代,汕尾有【路霸】。專門向香港司機勒索,拋屍索錢。
後來在【后門】有一餐廳由有勢力人仕經營,每餐港幣300元,餐後司機可有一紅纸寫上【如意吉祥】並加一金蓋章,貼在車頭,則可平安路過汕尾。
此後,司機均知走【后門】得平安。
【走後門】自此流行了,信不信由來!Ha, 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