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港島地底公廁

港島地底公廁
19世紀末,英國人為了改善環境衛生,開始在中環區興建公廁。當時廁所屬難登大雅之堂的東西,以及為了節省地皮,便把公廁設在地底。又因為當時的「重男輕女」社會文化,女性較少外出工作,因此不少地底公廁均只設男廁,不設女廁。

這些地底公廁以火水燈照明,由於早期香港的下水道設施也不多,因此需以人手清糞,又因為興建地底公廁時未考慮室內通風,使這些廁所的臭氣比「屙屎巷」還要厲害,未能有效改善隨地大小便的問題。

至2000年代,香港中西區的地底公廁只剩下威靈頓街跟皇后大道中交界的地底公廁(俗稱「狗孖撚」)還對公眾開放,而當中的設施已經十分現代化,其餘地底公廁均已關閉。部份地下公廁資料如下:

興建年份 位置 現況
1900年代初 西邊街與第二街交界 已被填平
1902年 花園道與皇后大道交界 已被填平
1911年 皇后大道西雀仔橋地下 已被填平
1913年 鴨巴甸街與士丹頓街交界 已關閉,但未拆卸
1913年 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 仍然開放
1914年 德己立街與和安里交界 已被填平
1914年 砵典乍街(石板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 已關閉,並改作電錶房。
 
 
Adapted from 港島地底公廁 Google ima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