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心理暗示

抱怨似乎就成了一種致命的消極心態,而讓自己過得快樂幸福相對比起來就重要多了,可是如何讓自己快樂幸福呢?下面的八種安慰方法或許對你很有效哦。
    
第一個安慰: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情   何必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現在的心情,何必為莫名的憂慮而惶惶不可終日。過去的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再怎麼悔恨也是無濟於事。未來的還是可望而不可及,再怎麼憂慮也是會空悲傷的。今天心,今日事和現在人,卻是實實在在的,也是感覺美好的。當然,過去的經驗要總結,未來的風險要預防,這才是智慧的。昨天已經過去,而明天還沒有來到,今天是真實的。
   
第二個安慰自己的心痛只能自己療   何必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現在的心情。偶爾的抱怨發洩一下,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無休止的抱怨只會增添煩惱,只能向別人顯示自己的無能,抱怨是一種致命的消極心態,一旦自己的抱怨成為惡習那麼人生就會暗無天日,不僅自己好心境全無,而且別人跟著也倒楣。抱怨沒有好處,樂觀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個安慰好心境是自己創造的   我們常常無法去改變別人的看法,能改變的恰恰只有我們自己。壞的生活不在於別人的罪惡,而在於我們的心情變得惡劣。讓生活變好的金鑰匙不在別人手裡,放棄我們的怨恨和歎息,美好生活就垂手可得。我們主觀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觀上卻沒有好的生活,其原因是總想等待別人來改善生活,不要指望改變別人,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第四個安慰用心做自己該做的事   人生是如此的短暫,哪人心思去浪費呢?有智慧的哲人曾經說過:“大街上有人罵我,我是連頭也不回的,根本不想知道這個無聊之人!”我們既不要去傷害人家,也不要被別人的批評左右,還是按照自己的願望,先踏踏實實學好本領再說。特別是在少年時要全力以赴學本領,不要分心。
   
第五個安慰別總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學會自己欣賞自己,等於擁有了獲取快樂的金鑰匙,欣賞自己不是孤芳自賞,欣賞自己不是唯我獨尊,欣賞自己不是自我陶醉,欣賞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自己給自己一些自信,自己給自己一點愉快,自己給自己一臉微笑,何愁沒有人生的快樂呢?經常要自己給自己過節,學會尋找愉悅的心情。
   
第六個安慰不要追逐世俗的榮譽   終生尋找所謂別人認可的東西,會永遠痛失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庸俗的評論會煙滅自己的個性,世俗的指點會讓自己不知所措。為錢而錢使自己六親不認,為權而權會使自己膽大妄為,為名而名會使自己巧取強奪,真實的我在刻意的追逐之中,會變成一張張碎片隨風飄揚,世俗的我已變得面目可憎。得到了媚俗,失去了真實,要堅定信心,擁有自我。
   
第七個安慰極端不可取   有些人常常因為憂慮過度,而導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些人卻因為麻木不仁,造成自己對任何事情都無動於衷。前者常為尋找理性而痛苦,因聰明過頭而衰,愚蠢的根源在於什麼都懊悔。後者都不知悔恨為何物,整天稀裡糊塗地生活,活著與死去沒有什麼區別。走極端總是慘遭失敗,尋找人生的智慧。
   
第八個安慰注意不要活得太累   常有人感歎,活得真累。累,是精神上的壓力大;累,是心理上的負擔重。累與不累總是相對的,要想不累,就要學會放鬆,生活貴在有張有馳。心累,使人長期陷於亞健康狀態;心累,會使自己精神不振。心別太累,學會解脫自己。

心理暗示對人的影響

  
心理學認為,人們都有一種傾向,即自覺或不自覺地維護“自主的”地位,不願意受別人的干涉或控制。從這個觀點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勸說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
簡單地吩咐孩子:“快去睡覺!”“閉上眼睛!”往往並不見效,有時反倒使孩子更加興奮。這時,你不妨在被窩裡給孩子講故事:“有一天,小鴨子要出去玩。媽媽對他說別的小朋友都睡覺了。小鴨子不聽,走到河邊一看,魚都睡覺了。走到樹林一看,小狗都睡了。走到田野裡,小雞都睡覺了,睡覺了,睡覺了,他們都睡覺了,他們都把眼睛閉上了。小鴨子想,媽媽說得對,我也想睡覺了。於是,他......”在講故事的時候,注意用一種單調的疲倦的聲音,同時不斷地重複“睡覺了”、“閉眼了”等,聲音逐漸逐漸減弱,最後若有若無。你在講故事的同時閉上眼睛,並不住地打呵欠。試一下吧,靈驗得很!   
美國田納西州有一座工廠,許多工人都是從附近農村招募的。這些工人由於不習慣在車間裡工作,總覺得車間裡的空氣太少,因而顧慮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後來廠方在窗戶上系了一條條輕薄的綢巾,這些綢巾不斷飄動著,暗示著空氣正從窗戶裡湧進來。工人們由此去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隨之提高。   
暗示不僅對人們的心理或行為發生影響,還會引起人們的生理變化。在實驗室裡,反復給被實驗者喝大量的糖水,經過檢驗,可以發現其血糖增高,出現糖尿並且尿量增多等生理變化。後來,不給糖水,實驗者用語言暗示,同樣會發生上述生理變化。這一實驗表明,語言暗示可以代替實物,給人腦以興奮的刺激,雖然被實驗者並未喝糖水,但人腦仍然參加了體內糖的代謝活動。人們常講的“望梅止渴”,也是由於暗示的積極影響。   
有人曾經做過“人工印記”的實驗。用郵票大小的濕紙片貼到被試者的皮膚上,告訴他說,貼上之後這塊皮膚就會發燒。不一會兒,揭去紙片,皮膚果然變紅了。還有人將一塊金屬硬幣放到暗示者的手臂上, 暗示說這塊硬幣剛在火上烤過,會把皮膚燙起泡來。沒過多久,硬幣下面果真“燙”起了水泡,呈現了二度燒傷痕跡。   
許多生機勃勃的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某種疾病後(特別是“不治之症”如癌症等),精神立刻萎靡不振、臥床不起、不思飲食,病情迅速加重,甚至在短時期內死去,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由於心理暗示的緣故。瑞典一位老婦人只是患了感冒,但由於教堂牧師在一天內探望了她三次,因而懷疑自己是患了絕症。幾天以後,她便因精神崩潰而去世。讀者,你會探望、護理病人嗎?請千萬不要在臉上扮出悲天憫人的表情!

  
暗示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當孩子參加高考時,父母總是叮嚀:“千萬不要緊張”;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時,父母總斥責他:“笨得不行”;當孩子挑食時,父母當著孩子的面訴說:“他不吃白菜”;當孩子尿床時,父母總是為他辯護:“他憋不住尿”;這些都能助長某些不良的傾向。重複暗示能引起對方形成相應的心理定向,產生與父母願望相反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