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港島地底公廁

港島地底公廁
19世紀末,英國人為了改善環境衛生,開始在中環區興建公廁。當時廁所屬難登大雅之堂的東西,以及為了節省地皮,便把公廁設在地底。又因為當時的「重男輕女」社會文化,女性較少外出工作,因此不少地底公廁均只設男廁,不設女廁。

這些地底公廁以火水燈照明,由於早期香港的下水道設施也不多,因此需以人手清糞,又因為興建地底公廁時未考慮室內通風,使這些廁所的臭氣比「屙屎巷」還要厲害,未能有效改善隨地大小便的問題。

至2000年代,香港中西區的地底公廁只剩下威靈頓街跟皇后大道中交界的地底公廁(俗稱「狗孖撚」)還對公眾開放,而當中的設施已經十分現代化,其餘地底公廁均已關閉。部份地下公廁資料如下:

興建年份 位置 現況
1900年代初 西邊街與第二街交界 已被填平
1902年 花園道與皇后大道交界 已被填平
1911年 皇后大道西雀仔橋地下 已被填平
1913年 鴨巴甸街與士丹頓街交界 已關閉,但未拆卸
1913年 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 仍然開放
1914年 德己立街與和安里交界 已被填平
1914年 砵典乍街(石板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 已關閉,並改作電錶房。
 
 
Adapted from 港島地底公廁 Google image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讓護士告訴你:臨終病人最後悔的五件事情

讓護士告訴你:臨終病人最後悔的五件事情
 
很好奇為什麼這麼多人轉載它,也許,因為這是一種你永遠無法提前經歷的事吧。

你不會時常面對別人的死亡,你更不怎麼時常有機會聽到一⋯⋯個臨終前的人告訴你他最後悔的事是什麼。而即便你聽到,你又會覺得自己來日方長。

 我們似乎永遠無法感同身受;也許,只有我們自己的生命到了盡頭時,我們才會意識到自己究竟錯過了什麼,最後悔什麼。最近有一篇文章在Facebook, twitter上頻頻被轉,Nurse reveals the top 5 regrets people make on their deathbed,它的原文是一名叫Bronnie Ware的護士寫的。 Bronnie Ware專門照顧那些臨終病人,所以有機會聽到很多人臨終前說出他們一生里最後悔的事。她作了一個概括,有5事是大多數人最後悔的。

1. 我希望當初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

這是所有後悔的事中最常聽到的。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較之那些我們做過的事,人們後悔的往往是那些沒做的事。所以當人們在生命盡頭往回看時,往往會發現有好多夢想應該實現,卻沒有實現。你的生活方式、你的工作、你的感情、你的伴侶,其實我們多少人過著的是別人希望你過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又可能,一直以來你把別人希望你過的生活當作是你想要的生活

當你疾病纏身時,才發現其實自己應該而且可以放下很多顧慮追求你要的生活,似乎已經晚了一點。

2. 我希望當初我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

Ware說這是她照顧過的每一個男病人會說的話。因為工作,他們錯過了關注孩子成長的樂趣,錯過了愛人溫暖的陪伴,這是他們最深的後悔與愧疚。其實對於現在的職業女性來說,這也將成為一個問題。

如果把你的生活變簡單些,你也許會發現自己在做很多你以為你需要做其實不需要你做的事。騰出那些事佔的空間,可能你會過得開心一點。

3. 我希望當初我能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

太多的人壓抑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只是為了天下太平不與別人產生矛盾。漸漸他們就成了中庸之輩,無法成為他們可以成為的自己。其實,有很多疾病與長期壓抑憤怒與消極情緒有關。

也許當你直言不諱,你會得罪某些人。但可能從此以後因為你的中肯,你們不打不相識;又或者翻臉,正好讓你擺脫這種需要你壓抑自己感受才能維持的累人關係。不管哪一種結果,你都是贏家,不是嗎? ——不過當然,直言不諱還是有底線的。

4. 我希望當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聯繫。

老朋友的好,我們總要到自己有事了的時候才會想到。

 多少人因為自己忙碌的生活忽略了朋友忽略了曾經閃亮的友情。很多人臨終前終於放下錢、放下權,卻放不下心中的情感與牽掛。朋友也好,愛人也罷,其實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他們才是我們最深的惦念。

5. 我希望當初我能讓自己活得開心點。

也許有點出乎意料,但這一條也在前5之中。很多人直到生命的最後才發現,快樂是選擇

他們在自己既定習慣和生活方式中太久了,習慣了掩飾,習慣了偽裝,習慣了在人前堆起笑臉。就像五月天的那首歌,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笑只是你給的保護色。他們以為是生活讓他們不快樂,其實是他們自己讓自己不快樂了。

是只有臨終的時候才會發現,別人怎麼看你又有什麼關係呢?傻也好,怪也罷,能有真心的笑,比什麼都值得。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心理暗示

抱怨似乎就成了一種致命的消極心態,而讓自己過得快樂幸福相對比起來就重要多了,可是如何讓自己快樂幸福呢?下面的八種安慰方法或許對你很有效哦。
    
第一個安慰: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情   何必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現在的心情,何必為莫名的憂慮而惶惶不可終日。過去的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再怎麼悔恨也是無濟於事。未來的還是可望而不可及,再怎麼憂慮也是會空悲傷的。今天心,今日事和現在人,卻是實實在在的,也是感覺美好的。當然,過去的經驗要總結,未來的風險要預防,這才是智慧的。昨天已經過去,而明天還沒有來到,今天是真實的。
   
第二個安慰自己的心痛只能自己療   何必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現在的心情。偶爾的抱怨發洩一下,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無休止的抱怨只會增添煩惱,只能向別人顯示自己的無能,抱怨是一種致命的消極心態,一旦自己的抱怨成為惡習那麼人生就會暗無天日,不僅自己好心境全無,而且別人跟著也倒楣。抱怨沒有好處,樂觀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個安慰好心境是自己創造的   我們常常無法去改變別人的看法,能改變的恰恰只有我們自己。壞的生活不在於別人的罪惡,而在於我們的心情變得惡劣。讓生活變好的金鑰匙不在別人手裡,放棄我們的怨恨和歎息,美好生活就垂手可得。我們主觀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觀上卻沒有好的生活,其原因是總想等待別人來改善生活,不要指望改變別人,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第四個安慰用心做自己該做的事   人生是如此的短暫,哪人心思去浪費呢?有智慧的哲人曾經說過:“大街上有人罵我,我是連頭也不回的,根本不想知道這個無聊之人!”我們既不要去傷害人家,也不要被別人的批評左右,還是按照自己的願望,先踏踏實實學好本領再說。特別是在少年時要全力以赴學本領,不要分心。
   
第五個安慰別總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學會自己欣賞自己,等於擁有了獲取快樂的金鑰匙,欣賞自己不是孤芳自賞,欣賞自己不是唯我獨尊,欣賞自己不是自我陶醉,欣賞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自己給自己一些自信,自己給自己一點愉快,自己給自己一臉微笑,何愁沒有人生的快樂呢?經常要自己給自己過節,學會尋找愉悅的心情。
   
第六個安慰不要追逐世俗的榮譽   終生尋找所謂別人認可的東西,會永遠痛失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庸俗的評論會煙滅自己的個性,世俗的指點會讓自己不知所措。為錢而錢使自己六親不認,為權而權會使自己膽大妄為,為名而名會使自己巧取強奪,真實的我在刻意的追逐之中,會變成一張張碎片隨風飄揚,世俗的我已變得面目可憎。得到了媚俗,失去了真實,要堅定信心,擁有自我。
   
第七個安慰極端不可取   有些人常常因為憂慮過度,而導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些人卻因為麻木不仁,造成自己對任何事情都無動於衷。前者常為尋找理性而痛苦,因聰明過頭而衰,愚蠢的根源在於什麼都懊悔。後者都不知悔恨為何物,整天稀裡糊塗地生活,活著與死去沒有什麼區別。走極端總是慘遭失敗,尋找人生的智慧。
   
第八個安慰注意不要活得太累   常有人感歎,活得真累。累,是精神上的壓力大;累,是心理上的負擔重。累與不累總是相對的,要想不累,就要學會放鬆,生活貴在有張有馳。心累,使人長期陷於亞健康狀態;心累,會使自己精神不振。心別太累,學會解脫自己。

心理暗示對人的影響

  
心理學認為,人們都有一種傾向,即自覺或不自覺地維護“自主的”地位,不願意受別人的干涉或控制。從這個觀點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勸說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
簡單地吩咐孩子:“快去睡覺!”“閉上眼睛!”往往並不見效,有時反倒使孩子更加興奮。這時,你不妨在被窩裡給孩子講故事:“有一天,小鴨子要出去玩。媽媽對他說別的小朋友都睡覺了。小鴨子不聽,走到河邊一看,魚都睡覺了。走到樹林一看,小狗都睡了。走到田野裡,小雞都睡覺了,睡覺了,睡覺了,他們都睡覺了,他們都把眼睛閉上了。小鴨子想,媽媽說得對,我也想睡覺了。於是,他......”在講故事的時候,注意用一種單調的疲倦的聲音,同時不斷地重複“睡覺了”、“閉眼了”等,聲音逐漸逐漸減弱,最後若有若無。你在講故事的同時閉上眼睛,並不住地打呵欠。試一下吧,靈驗得很!   
美國田納西州有一座工廠,許多工人都是從附近農村招募的。這些工人由於不習慣在車間裡工作,總覺得車間裡的空氣太少,因而顧慮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後來廠方在窗戶上系了一條條輕薄的綢巾,這些綢巾不斷飄動著,暗示著空氣正從窗戶裡湧進來。工人們由此去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隨之提高。   
暗示不僅對人們的心理或行為發生影響,還會引起人們的生理變化。在實驗室裡,反復給被實驗者喝大量的糖水,經過檢驗,可以發現其血糖增高,出現糖尿並且尿量增多等生理變化。後來,不給糖水,實驗者用語言暗示,同樣會發生上述生理變化。這一實驗表明,語言暗示可以代替實物,給人腦以興奮的刺激,雖然被實驗者並未喝糖水,但人腦仍然參加了體內糖的代謝活動。人們常講的“望梅止渴”,也是由於暗示的積極影響。   
有人曾經做過“人工印記”的實驗。用郵票大小的濕紙片貼到被試者的皮膚上,告訴他說,貼上之後這塊皮膚就會發燒。不一會兒,揭去紙片,皮膚果然變紅了。還有人將一塊金屬硬幣放到暗示者的手臂上, 暗示說這塊硬幣剛在火上烤過,會把皮膚燙起泡來。沒過多久,硬幣下面果真“燙”起了水泡,呈現了二度燒傷痕跡。   
許多生機勃勃的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某種疾病後(特別是“不治之症”如癌症等),精神立刻萎靡不振、臥床不起、不思飲食,病情迅速加重,甚至在短時期內死去,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由於心理暗示的緣故。瑞典一位老婦人只是患了感冒,但由於教堂牧師在一天內探望了她三次,因而懷疑自己是患了絕症。幾天以後,她便因精神崩潰而去世。讀者,你會探望、護理病人嗎?請千萬不要在臉上扮出悲天憫人的表情!

  
暗示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當孩子參加高考時,父母總是叮嚀:“千萬不要緊張”;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時,父母總斥責他:“笨得不行”;當孩子挑食時,父母當著孩子的面訴說:“他不吃白菜”;當孩子尿床時,父母總是為他辯護:“他憋不住尿”;這些都能助長某些不良的傾向。重複暗示能引起對方形成相應的心理定向,產生與父母願望相反的效果。